找到相关内容132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藏目录》与《蓝本入藏目录》比较分析

    题者,于大部中抄出别行。  (四)删略繁重:谓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以为繁重.今并删除  。  (五)补阙拾遗:谓旧录阙题,新翻未载之类。  (六)疑惑再详:来历不明者。  (七)伪妄乱真:决定为伪本...

    释成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2470851.html
  • 吉藏三谛说初探——以《中观论疏》对〈观四谛品〉第十八偈解释为主

    四个概念所指谓的是有着共同意趣,也就是说:此四者只不过是「异名同义。」[34]   那末,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吉藏事必将这四个概念之间作一相摄的工作。只不过将原先「因缘所生法」这一「主语」,进而强调以主语...所要表述都是:说明「中道」为二谛之体,并且它非是常人所理解的居于两偏之中,而以为有一定然的中道实理。如就吉藏所申的「第三谛」、「三谛义」和「三谛」而言,在某个意义上看来,这三个语汇是「异名同义」。以上...

    如戒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4170871.html
  • 六朝佛教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

    (摩河胡沙门撰隋亡) ,诸药异名八卷 (沙门  行矩撰本十卷隋阙) ,单复要验方二卷 (释莫满撰)  ,疗百病杂丸方三卷 (释昙莺) ,议论备豫方一卷 (  于法开撰) ,论气治疗方一卷 (释昙莺撰)...

    刘泽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4870879.html
  • 僧叡思想研究

    )。僧叡则以为道安本无性空之义  最能契合般若性空之理。就僧叡而言,道安之「本无」系指  诸法本性  242页  空寂,「本无」即「性空」之异名,故以「本无」或「性空  」为宗。然罗什则以「实相」为宗...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2970918.html
  • 石头希迁的禅思想及其教育方法

    」乃「心、思虑、认识的总称」;在小乘阿毘达磨里此三  者乃六识之异名(《俱舍论》四卷十三);在唯识说里此三者  乃从三面捕捉精神活动的东西,世亲在《唯识二十论》里视三  者为同义异语,在《唯识三十颂》...

    林义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3570922.html
  • 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2)

    根本如来、根本佛 (Maulatathagata) 。 报身由法身导出,共有七个异名﹕法依佛、法佛报 佛、...的变相,只有五个异名 ﹕化佛、变化佛、应化佛、应化化佛、应化如来 Nirmana-Buddha or Nirmanika-Buddha or...

    王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171096.html
  • 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佛教义理融摄的问题探讨

    相即”与中国佛教“体用相即”融摄的问题探讨65  第一节、《新唯识论》的“体用相即”义 /66  一、《新唯识论》的“即用显体”义  二、《新唯识论》“异名同义”的诠释说明  三、《新唯识论》“体用相...

    裴春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3871139.html
  • 颜尚文: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2)

    、复命、通玄、履道、体极、存神等均可  谓为返本之异名。佛教原为解脱道,其与人生之关系尤  切。大法东来以后,汉代信士主精灵之不灭。但因业报  相寻,致落苦海。解脱之方,在息意去欲,识心达本,  以归...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471191.html
  • 无着的学说

    「诸法依藏住,  一切种子识,  4页  故名阿黎耶」云云的一偈。此引教证,所以此论亦说名阿黎  耶识;而和「阿陀那识」、「心」、「意」,却成了异名。  关于「阿陀那识」,即是解节经----解深密经-...

    昙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571214.html
  •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

    更在八识之上加「第九识」即「阿摩罗识」(无垢识)  ,(25)甚至更上一层楼,加到「第十识」,所谓「一切一心识」  (26)。  在原始经典,识的异名「心」(citta)与「意」(manas,  ...

    张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071290.html